作者:林韋任(關懷生命協會專員)
關懷生命協會「2018年第二季動保大眾講座- 共享都市‧共同生活」第三場「台灣黑熊PK大貓熊 - 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」於8月1日(三)舉行,邀請到北京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龍緣之。
大貓熊作爲全球認知度極高的瀕危物種之一,在科學、政治、經濟與社會文化等方面,皆具有重要的意涵。龍博士分享大貓熊被打造為保育界超級明星的始末。
講座正式開始前,主持人林韋任請大家暖身練習,台灣黑熊既然身為台灣的明星物種,他曾扮做哪些吉祥物呢?有小朋友舉出了世大運熊讚、交通局喔熊、甚至是高雄熊!可見台灣黑熊的超高人氣。但「喜歡卻經常不等同了解」,前陣子花蓮走失小黑熊,卻引來民眾圍觀,徒增人為干擾。究竟明星物種、生態保育,和動物倫理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?
▲關懷生命協會2018年第二季動保大眾講座第三場「台灣黑熊PK大貓熊-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」邀請到北京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龍緣之擔任主講人。
貓熊的熱潮說起
Giant Panda,中國是稱熊貓、大熊貓,台灣則常翻作貓熊、大貓熊,跟小貓熊是不同的物種。至於貓熊是如何在近代,一步步成為中國的象徵,龍博士先帶我們回顧了近代跟貓熊相關的歷史。
1869年,法國神父譚衛道(又稱大衛神甫)成為首次見到貓熊的西方人。貓熊奇特的外表,受到西方世界的關注。1929年,羅斯福兄弟(Theodore and Kermit Roosevelt)來華狩獵,寫成著作《追蹤大貓熊》。1938年,哈克尼斯夫人(Ruth Harkness)首次把活體貓熊帶出中國,著有《淑女和貓熊》一書。
1941年,第一夫人宋美齡贈送美國貓熊,作為給「美國援華聯合會」的回禮。1972年,美國總統尼克森(Richard Milhous Nixon)及其夫人訪華再次獲贈貓熊。直至1982年,為了響應瀕危動物保護,中國政府宣布停止贈送貓熊出國,傳統的政治性贈送模式下的「貓熊外交」才宣告結束。
▲1972年,美國總統尼克森(Richard Milhous Nixon)及其夫人訪華獲贈貓熊。
貓熊保護的建構:從「搶救」到「野培」

▲「搶救」和「捕捉」行為,實際上已無法區別。

明星物種的效應:中國貓熊PK台灣黑熊
明星物種保育的悖論
最後,龍博士援引夏勒《最後的貓熊》一書:「如果貓熊能留在竹林裡繼續過它默默無聞的生活,不要應付外界的宣傳,也不受宣傳挑動的貪婪滋擾。或許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貓熊失去自由,竹子死亡也不會成為毫無必要的大舉捕捉貓熊、成立收容站的藉口。」希望大家能在關心動物議題之餘,反思動物形象的社會建構,對於保育是否真正有利的問題。
【2018動保講座】台灣黑熊PK大貓熊 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PART1
【2018動保講座】台灣黑熊PK大貓熊 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PART2
【2018動保講座】台灣黑熊PK大貓熊 明星物種的建構及悖論PART3